发布日期:2025-10-08 21:10 点击次数:168
图片
你觉得婚姻的最大受益者是谁?我想无数人会下意识地回答当然是男性了,
如果男性不是最大受益者,为什么如此热衷结婚?
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男性是否是婚姻里最大的受益者也需要多维度来考量。
这是我在一个帖子下看到的一个35岁男人的自述,在十年婚姻里,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剥削(自述部分我将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
我叫陈默,今年35岁,
在外人看来,我有房有车,事业有成,家庭完整。是标准的中年赢家,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十年的婚姻是如何一点一点将我榨干,变得憔悴不堪。
我十年如一日地承担家庭几乎全部的开销,我的工资卡自结婚之日起就上交,每月却只能领取微薄的“零花钱”,
并且压在我肩上的有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补习班费用,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等责任重担。
为了维持这份“中年”的体面,我不得不疯狂加班接私活,甚至不敢轻易跳槽或者创业,因为任何收入风险都会导致家庭经济链断裂。
除了承担主要经济贡献者的角色外,我的个人时间也被压缩到了极致,
十年来我几乎没有朋友聚会和业余爱好,所有的时间都被“好丈夫,好父亲”的角色所占据。
图片
妻子很顾家,但是也很传统,她认为我挣钱养家是天经地义,也从没问过我累不累,我的任何抱怨都会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身心健康问题严重,长期透支所造成的焦虑和压力,导致我失眠,脱发,体检报告上多了好几个异常指标,
然而我却连请假去看病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一天不上班,就意味着家庭收入减少。这些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上的剥削,时常令我感到焦虑,却又不知所措,
我的所有付出都被视为理所应当,我的牺牲也被解读为男人本应该如此。
图片
这十年来,我的家庭于我而言可能并非港湾,而是一个缓慢吞噬我生命力,剥削我所有的价值,却丝毫得不到任何认可的无限“战场”。
这个35岁的中年男性说出了无数男人的心声,婚姻似乎成了一种“道德枷锁”,
两性分工的责任体系中,男性的牺牲与辛苦也是理所应当。
毋庸置疑,在传统性别角色要求下,男性被期望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和主要经济来源,
包括了从结婚时高昂的彩礼房车要求,到结婚后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庭开支。
男性被社会期待效应(Social Expectation Effect)塑造成一个供养者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所谓的社会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本质上来说,成长于什么样的价值导向环境中,人便会努力拥有什么样的角色技能。
图片
比如男孩从小被教育顶天立地,有泪不轻弹,要努力出人头地,这些来自外界环境的期望,会逐步成为其心理上的暗示,使其拼命敦促自己达成这些期望。
而“供养者”的诞生也是如此,是环境的“驯化”。
其劳动成果被家庭所征用,个人经济自由和财富积累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可能消费被压缩到极低水平。可是这种经济上的付出和牺牲,往往却被视为理所当然,因此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图片
就像故事中的陈先生,付出所有时间和精力,只换来了妻子的一句“理所当然”,
除了经济层面的剥削外,婚姻里对男性心理与情感需求上的剥削也十分明显。
两性性别分工赋予男性更为沉重、坚强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比如男人就应该为家庭打拼一辈子,
男人就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家庭的需求,也应该时刻以女性的情感需求为主,男性不应该对妻子有情感需求,不应该吐露自己的脆弱。
图片
这种心理上情感上的剥削,不仅是在结婚后,结婚之前也得以窥见。
比如在谈恋爱的时候,男性往往被要求无条件的照顾关注女性的情感需求,被要求在任何细节上都要尽力地满足女方的需求。
当一些细小的需求没有达到女方的预期时,男方可能会不知不觉中被判断为“不负责,不用心”,因此他们会竭尽所能地去满足女性的需求,时常忽略自己。
图片
举个例子,当情人节男性忘记送女性礼物时,往往会被女性判断为男性不爱她,对她不上心,
而如果性别互换,男人可能不会在这一块过度思考,也会理解偶然的忽略,因为在社会环境中,他们的需求也很少被正视。
情感需求中,他们往往处于低位,其实婚姻中也是如此,女性可以待业在家做全职主妇,而男性如果待业在家,则会变成亲戚邻居的饭后闲谈,指责其是“软饭男”等。
图片
本质上来说,不幸婚姻对人的剥削不分性别,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婚姻中都有一定的牺牲也有付出,只是差异化的性别期望下,二者的牺牲角度不一致。
因此可见不幸的婚姻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可能造成身心巨大的伤害,而优质的婚姻是看见牺牲,是听见心声,也是洞见差异。
-The End -作者-观南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